二十世纪以来,行为主义的方法论被系统地引入了法学领域,由其催化的经验性研究渐次成为法理学领域中一支极为成熟的学术力量。
张琨、许洪臣:美国法学教育发展概况,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96页。也可采取讨论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社会调查与研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于2003年11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的国际商法研教学研讨会上,许多与会教师感到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国家组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我国学生有效掌握法律英语的教育机制。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在计划经济的分配体制下,全国法律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直接进入司法系统、或国家企事业行政机关及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工作。[21]在美国,培养职业律师是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有了这些综合素质,再通过外语和计算机作为桥梁和手段,相互联系,互为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落实到能力和创新的发展上。以律师业为代表的所有法律服务业被列为商业服务中的第一类——专业服务中的第一项。
[14]只有心智都得到健全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入世后,开放的经济、文化市场必然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产生更大的冲击,使我国人才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多种意识形态并存和渗透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代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历史重任,我们党必将完成这一极其重大而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对党最终选择搞法治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个是十年文革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正确方向,切实做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1911年至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力图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宪政,但随即遭到彻底失败。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只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嗣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为在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基础,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第一次迎来了法治建设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改革和法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轮子,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托。四 总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必须搞法治、必须搞社会主义法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三个最重大的法治命题,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性质、方向、目标和路径,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可能取得的法治建设重大成就。其他许多已经实现法治或正在成功推进法治的国家,也都十分注重法治一般理念与本国特定国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国的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英国是在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势均力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取代封建生产方式的大背景下,通过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相互妥协而逐步实现的法治。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创建社会主义法制,努力构建以五四宪法为统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任何脱离一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法治都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法国是在国王和封建贵族顽固阻挡第三等级崛起、镇压人民反抗的大背景下,法国人民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逐步实现的法治。
任何其他政治势力主张在中国实行的所谓君主立宪法治议会民主法治五权宪法法治等,都是从喧嚣开始,到失败告终。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从理论上主动澄清和驳斥把党与法、党的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动摇。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得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结论。三 怎样搞法治?这是关系我国法治实现道路的重大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进程,大凡法治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较好坚持了法治一般理念与本国特定国情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提出,既集中代表了我们党从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到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历史性选择,也集中反映了从封闭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到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性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共产党治国执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法治作为存在于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其性质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性质。
进入专题: 党的领导 法治 。这个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来法治建设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的深刻揭示,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试图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很快就被封建专制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
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最鲜明地体现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中,它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根基,也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集中反映了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同样不能设想,世界上一百多个国情千差万别的主权国家只能走一条完全一样的法治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开启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做到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和法治的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充分发挥党依法执政对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作用,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确保党的领导真正贯彻到依法治国全方位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但是,1957年以后,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党内民主、法治思想逐渐淡薄,专断、人治倾向开始抬头,造反意识日趋盛行,直至最终发生了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纵观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高度政治共识、行动自觉和工作布局,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搞什么样的法治、怎样搞法治这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和发展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不能设想,一个现代文明国家能实行法治以外的其他治国模式。
美国作为由移民社区逐步发展而成的联邦制国家,是在借鉴英国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社区法治到州法治、再到联邦法治而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治模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才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形成了依靠法治治国执政的高度政治共识和行动自觉。1901年至1911年,晚清政府为了抵制革命、挽救封建统治,开始推行新政并假行预备立宪,结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而凡是违背国情、盲目照搬西方国家宪政模式和法治道路的国家,则无不遭受挫折和失败。
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第一次专门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发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法治体系的动员令,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新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照抄照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党和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自然经济必然是人治经济,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权力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必须是法治经济。